您是怎樣理解智慧養豬的呢?在智能養豬的路上,我們目前的發展現狀是怎么樣的?韋銘志: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各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機械化、自動化是起步于工業時代,得益于各種動力設備和能源技術的應用,極大地節約勞動力的問題。而信息化的基礎是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傳感器技術應用,大量的設備狀態、環境數據都能夠采集了,并通過物聯網來進行收集、分析。智能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在高度的信息化和海量的數據資源基礎上進行機器學習,從而產生智能大腦并替代人的主觀意識來進行決策、判斷。
從我們當前的現狀來說,我覺得目前的養豬模式還是處在機械化、自動化的階段,在慢慢向數字化、信息化發展,距智能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現在的養豬模式,首先一點,很多豬場尤其是新建的規模豬場,如機械飼喂、自動環控等這些已經屬于比較基礎的配置,還有一些小型的農場也在使用這些配置。因為大家都意識到自動環控可以很大程度地優化豬舍的小環境,同時在提高生產率,降低發病率,降低料肉比上也有很大的優勢。此外,還有一些豬場已經用上了電子飼喂設備,像可以通過電子耳標來識別豬只個體,從而實現精確飼喂的妊娠母豬電子飼喂站、種豬測定站、哺乳母豬電子飼喂器等等,可以說是信息化的部分應用。但是就整體狀況而言,信息化這一塊還做得不太到位,只有一部分實力雄厚的集團客戶在向前推進。
信息化很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我們能夠遠程通過互聯網終端,如通過手機、電腦等就能很清楚、便利地查看到豬場方方面面的情況,如各個豬舍的溫度、濕度、有害氣體濃度等環境參數,還可以查看一些設備是否正常運行,這一單元甚至這一頭豬每天的采食量、飲水量以及豬舍的耗電量等,還有通過視頻監控、識別豬只健康狀況,如果出現異常的溫濕度狀態及采食、飲水的異常數據時,可以自動發出報警,提醒豬舍管理人員的注意。還有豬場的生產數據比如存欄量、配種數、哺乳數量等,以及生物安全狀況等等這些都屬于信息化的內容。
我們現在很多豬場都做不到這些,或者說只實現了部分信息化,比如,有的豬場有自動環控設備,有的豬場有自動飼喂設備,有的豬場已經在使用各種便捷的生產管理軟件進行豬場管理,但大部分信息還是沒有集成到一起,是相對孤立的,這是目前很大的一個現狀,所以現期還是智能化的一個起步階段。
賽爾:
在實際應用中,您覺得智能化相比傳統機械化,都有哪些具體的優勢?韋銘志:智能化的應用相比傳統的機械飼喂有很大的優勢,比如電子飼喂,通過電子耳標識別豬只,為其定制一個飼喂曲線,能夠實現精準飼喂,極大地減少浪費。從食品安全這點,每頭豬都有一個電子耳標,就相當于一個電子身份證,從出生到屠宰的全程數據都是可追溯的。我們還可以結合豬群或豬只的日增重、飲水數據、豬群的存活率等數據信息,不斷地優化我們的自動環控配置,使豬舍的環境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
一些如豬臉識別、視頻估重、機器人巡檢等新技術現在還處于研發階段,仍需要大量的數據去不斷地優化算法、提高準確率,才能真正地進入到實用階段。一旦這些技術能落地,并和我們的設施設備有機結合起來,將會擺脫飼養人員、獸醫、專家的主觀經驗判斷,真正進化到智慧養豬階段。
目前智能設備的市場普及率怎么樣?普及的難點在哪里呢?韋銘志:目前,對于新建的豬場,自動化的普及率可達到90%。但還有很多的老舊豬場,仍處于半自動化的狀態,也有很大一部分集團公司正在大力地推進豬場的信息化建設,并在做一些智能化的探索和試點。
普及的難點一個在于成本投入問題,我們要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就需要做好硬件投入的準備,比如飼喂系統、環控系統,電子水表、電表等,要實現精確飼喂就要考慮各種各樣的電子飼喂系統,這些都需要比較大的資金投入。而這些投入對于養殖企業有限的資金來說,肯定會考慮到取舍問題,所以有的就考慮前期先不上設備,等后期改造的時候再上設備;還有一方面是,缺乏統一的標準,養殖企業在購買設備時更多的考慮的是產品的性價比,而忽視了各類產品的統一問題,這就為后期的信息化、智能化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比如飼喂、環控、各種電子表分別從不同的供應商購貨,這樣導致每個產品的接口都不一致。而后期的智能化要把這些數據采集到一起就有很大的難度和挑戰。而且目前市場魚龍混雜,有的產品穩定性還有待提高,后期連到互聯網會錯漏百出,導致整個環節都會出現問題。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信息化、智能化沒有打通整個信息流,比如飼喂、生產、環控等數據仍然還是信息孤島,沒有整合到一個信息平臺上面,沒有體現出各種數據的關聯性,各種因素的影響數據也還沒有評估出來。比如我這個豬舍溫度提升或降低一度,對豬群的增重、存活率等到底有多大的影響等等。只有當我們把這些數據提煉出來,發現它的關聯意義的時候,才能發揮信息化的優勢。目前還沒發揮出來,所以很多養殖企業對信息化到底能發揮多大的價值,可能還存在疑慮。
請您談一談公司在新冠肺炎和非洲豬瘟雙疫情期間是如何防控的以及雙疫情對智能化養豬的影響。韋銘志:北京大鴻恒豐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在2014年就開始了物聯網的開發,成立了專門的團隊來研發環境控制器和飼喂控制器,因為當時我們就意識到未來豬場的數據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當時國內的環控設備好多是國外的品牌,存在的問題是數據端口不開放,或者說是可利用的權限很低,這就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我們想把數據搜集起來很難,這樣就必須要有一個自主研發的設備。我們從2015年環境控制器實現聯網,到現在已經進行了好多版本的更迭,目前已經實現針對不同規模的豬場或者家庭養戶都有定制的聯網方案。家庭養戶、小規模豬場用4G手機卡實現聯網,大豬場有專門的網關來進行聯網。我們以自主研發的環控器作為一個核心終端,把數據都采集到我們的云服務器上來,如豬舍的溫濕度、氣體等信息都可以采集上來,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對客戶進行遠程指導,而不需要每次去現場做培訓,有一些小問題也可以直接線上修改解決了。在雙疫情期間,我們的售后服務人員通過遠程服務的方式解決了減少50%以上的到場需求,充分證明了我們在信息化的投入是卓有成效的。
目前智慧養豬還處在初期摸索階段,未來發展可期,就目前的現狀,您覺得目前需要突破的發展瓶頸是什么?韋銘志:未來的智慧養豬發展前景還是很樂觀的,我所期待的狀態是從源頭到餐桌,實現全產業鏈的數據可追溯,真正實現食品的健康安全。從養豬角度來說,所有的養豬數據都是可視化的,而且通過大量數據可提煉出智能化的“決策中心”,輔助我們評估整個豬場的健康狀態,不斷地改進整個豬場的生產效能。
推動智慧養豬更好發展的關鍵一點是解決標準化的問題,雖然我們很多技術的利用都是現有的、成熟的工業方面的技術,但有很多接口方面的不統一造成了后期我們很難把這些數據收集起來,而且很多設備是進口的設備,兼容性或者開放性問題也都存在。制定一個統一的接口標準,才更容易實現所有的數據信息化,進而向智能化發展。
從企業方來說,要有遠見,在做產品的時候要遵循規范,制定標準的時候全面考慮后續的兼容性、信息化問題,才能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過于追求性價比,導致后續無法升級,或各個產品不兼容,那實現信息化就會有很大的困難。
今年好多巨頭進軍養豬業,您覺得這透露了哪些信號?將會為對豬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沖擊或影響?韋銘志:其他行業巨頭的加入對豬業來說會起到一個鯰魚效應,它將帶給傳統豬業一些新思路、新模式,推動整個行業向前邁進。而且在人才方面是很好的補給,豬業相對其他行業還是一個相對比較落后的行業,我們期待各行各業的精英加入進來,碰撞出強大的火花。尤其是互聯網巨頭的加入,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他們帶來的互聯網思維和我們的傳統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智慧養豬更是少不了互聯網行業的參與,因為其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處理方面有很豐富的經驗。
新的模式更迭必然帶來資本的投入,而在大的發展趨勢下,這種資本投入也必然會帶來看更好的可持續收益,您覺得應該怎樣權衡利弊得失?請結合具體情況談一談您的想法。韋銘志:現在豬業是整個社會的熱點,有外來資本的躍躍欲試,也有傳統養殖巨頭的瘋狂擴張。但是跨過當前的現象,最終還需要回歸到本質——只有真正養好豬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所以對于養豬企業來說,保持理性思考很重要,到底是快速圈地以規模求效益,還是夯實基礎穩中求變,是所有決策者需要有所取舍的。個人覺得,反映到豬場建設上也應該有的放矢。比如在生物安全上,肯定是需要以高標準來規劃實施。在影響生產效益的環控方案上也需要以高標準來設計。同時在制定設施設備標準時,應預留快速升級的預案,以減少未來不必要的重復投資。